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评价方法及实证探究——以成都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为例
文/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开展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评价是落实公务用车绩效管理、科学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成都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工作为依托,从指标体系选取、方法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等入手,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评价方法进行研究。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指标体系原则。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评价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的分析,针对车辆使用效率不高、运行经费开支过大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厉行勤俭节约、提高服务保障效能。根据公务用车管理要求,结合成都市公务用车管理实际,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上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目标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以管理目标为核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中明确公务用车管理要遵循“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在配备国产汽车、配备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各个维度上应加入经济、效益、节能等重要目标。一方面可以展示各单位或区域在使用管理中具体运行情况,以及工作短板;另一方面,可以将管理目标的工作细化到每个环节,指导实现公务用车管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性原则。要充分考虑各个维度的指标选取,要使各个维度的指标能充分反映公务用车使用管理中的特征,并做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经费指标和非经费指标相适应、效率指标和节能指标相平衡。
可操作性原则。在指标选取中一方面要考虑到数据是否能够准确获取,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获取的数据使用的可操作性,使构建出来的使用效率评价体系可以应用到公务用车管理中。在进行效率评价时虽要求指标选取尽量全面,但这并不代表要求所有指标都需要面面俱到。在衡量指标权重时应结合实际目标绩效,如节能减排相关的指标其权重要相应增加,同时也要重点关注权重大的指标,必要时舍弃权重过小的指标。
客观性原则。选择的效率评价指标数据要确保真实、准确、客观、有效,在进行评价时既要科学系统分析公务用车运行状况,又要客观阐述各单位、各区域的特征,以便能够发现管理中的不足,并对其改进意见提供合理依据。
——选取指标。公务用车管理所涵盖的内容丰富,涉及编制和标准、配备和经费、使用管理等多个方面,目前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在使用效率评价上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能对其进行系统、直观、全面的考核和测量。
本文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公务用车管理的总体目标,参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统计报告管理办法(试行)》,从经济、效益、环保3个维度,按照“投入—产出”思路构建指标。
——指标相关性分析。本文采取Pearson(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初拟的投入、产出等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选取的投入变量与生产产出变量均呈“正向”相关,说明本文构造的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符合评价模型“同向性”原则。
评价方法
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对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进行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法)。在数模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在于信息浓缩,对于信息浓缩帮助越大的指标权重可越大,正是利用此原理,可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在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评价中,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较为客观科学的指标权重。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分为以下3个步骤:确定指标在各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利用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综合得分模型系数;指标权重归一化。
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是指采用效用函数将每个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变成一个同度量化值,然后再采用合成模型进行加权合成,得出总评价值。
数据包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比较相对效率的定量方法。它基于线性规划技术,通过将多个输入和输出指标结合到一个数学模型中,用来评估单位或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它将多项投入和产出指标,采用线性规划模型,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计算得出决策单元(DMU)效率之后再进行比较。与其他的计量方法相比较,DEA方法的优势在于投入与产出指标不需要对不同的计量单位进行转换,也不需要对投入和产出指标设定权重。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医院、能源、银行、环境等相对效率评价。
本研究采用DEA方法中的非期望SBM模型。如果测算出的投入项的松弛值>0表示投入需要减少量,如果测算出的产出项的松弛值>0表示产出需要增加量,如果测算出的非期望产出项的松弛值>0表示非期望产出需要减少量。本研究将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选出关联度较强的指标;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用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对单辆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进行分析,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区域和部门公务用车使用效率开展整体评价;最后使用以上两者分析结果,对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实证分析
根据公务用车基础信息及运行管理有关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选取了某年度成都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统计报告的公务用车数据(去除执法执勤车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效用函数评价、数学包络分析法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公务用车运行数据,对成都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进行实证研究。
指标权重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的指标围绕经济、效益、环保3个指标维度开展,涉及公务用车当年行驶费用、行驶里程、出勤次数及碳排放量等4项内容。分析得出经济指标权重(运行费用)23.69%;效率指标权重中,行驶里程权重26.35%、出勤次数权重23.49%;环保指标权重(碳排放量)26.47%。
单辆公务用车的使用效率评价分析。单辆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评价可以比作对公务用车画像或者公车体检。通过分析,可以较为清楚地掌握每辆公务用车的使用效率情况,为下一步资源配置提供支撑。单辆公务用车的使用效率评价主要采用的是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从经济、效率、环保3个维度开展评价。
分析可知,公务用车使用效率中经济指数和环保指数维度得分较高,但由于车属部门的性质不同导致里程指数和出勤指数维度的单体差异偏大。其中259辆公务车辆的效益指数大于80,说明该单位车辆使用效率较高,无须进行调整;其中136辆公务用车的效益指数小于40,说明该单位车辆使用效率偏低,在车辆运行管理上需要进行调整。经济指数方面,由于根据各用力类型下的百公里行驶费用做的分析判断,各个车辆的整体分布比较集中,其中差异因各公务车辆的排气量而有所差别;效率指数方面,因为限定的分析维度相对较少,导致因为个别车辆使用效率过高,使得其他大部分车辆相较于使用频度高的车辆效率指数偏低,这是由于车属部门单位对公务用车的需求差异决定的;环保指数方面,因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已达到18.4%,1.6L排气量以下的公务车辆占比为47.2%(含新能源汽车),且燃油车中汽油车辆占比为77%,使得该指数数据值较高。
在公务用车整体使用效率评价中,通过分析可知,96个市级部门中,19个市级部门综合效率值为1,占比19.8%,在公务用车资源配置上可以不再进行优化。61个市级部门综合效率值低于平均值(0.503),在公务用车管理或资源配置上可以进行优化调整。32个市级部门公务用车投入效率高,但仍有35个部门公务用车投入效率不高(松弛度高于平均值),需要通过减少车辆投入量来提高使用效率。在碳排放分析中,42个市级部门较优,25个市级部门碳排放较高(松弛度高于平均值),需要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
在公务用车使用效率综合评价上,可以将单辆公务用车使用效率分析和区域或部门公务用车整体使用效率分析相结合进行。就区(市)县公务用车使用效率综合分析结果如下:公务用车服务保障模式方面,经调研,崇州市、高新区、天府新区、新都区由公务用车主管部门集中统一保障了部分单位的公务用车,在使用效率上总体较优于未集中统一保障的区县,说明集中统一保障的公务用车使用效率更优。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方面,在新能源汽车占比上,新津区23辆、占比27%,东部新区36辆、占比75%,武侯区35辆、占比40%,高新区13辆、占比26%。以上区县在各区县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较高,从分析数据来看,在碳排放量及年运行费用上都处于较好水平。公务出行保障力度方面,通过数据分析,郫都区、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蒲江县、彭州市等多数远郊区县在年度出车次数的效率上总体低于主城区。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公务用车编制或通过社会化保障方式进一步提升远郊区县公务出行保障力度。
提高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使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完善公务用车统筹调度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完善公务用车统筹调度机制。通过构建集约化保障模式,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推动公务用车集中度不断提升;积极搭建公务用车管理平台智能化监管和智慧化调度功能,实现公务出行保障集约化、多元化、便捷化。
建立公务用车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由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建立公务用车编制池,合理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可根据公务用车使用效率情况,定期核定编制,动态调整全市各级各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整合收编使用低效公务用车,建立“大稳定、小调整”的集中调配方式,按各单位实际用车需求动态调配车辆,推动车辆管理由碎片化向集约化、系统化转变,提升整体使用效率。
进一步规范公务用车经费保障和使用。财政部门和公务用车主管部门要抓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绩效评价及使用效率综合落实,要求公务用车使用单位严格执行公务用车运维费单车核算制度,使用公务卡或转账方式支付公务用车燃油、充电、保险、维修保养、过路过桥、停车洗车等运维费;严格按编制内实有车辆数和车均运行维护费限额标准保障公务用车运维费,加强使用监管。
结合实际做好公务出行社会化保障。探索开展公务用车临时、分时租赁工作;创新构建社会化租赁车辆服务平台,对社会化保障车辆的费用管理、车辆安全监测、行程管理等方面做到一网统管,补齐公务出行社会化保障短板。
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力度。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要求,原则上新增和更新的公务用车,有适配车型的全部采购纯电动汽车,公务用车保障原则上使用新能源汽车,降低公务用车运行经费,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出行方式中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