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理念构建节约型研究所
文/刘仲青 郭曦尧 任贵娟 周里静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根据自身用能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符合科研院所特点的节能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了管理节能、行为节能和技术节能三位一体的节能工作体系。研究所从自发探索推进节约型研究所建设,到以节约型公共机构标准为指导,梳理节能工作要点,全面落实节能责任,层层落实节能措施,将节能工作贯穿科研管理的始终,形成了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节能管理机制,带动了后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研究所先后被评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并于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绿色低碳公共机构。
统筹布局,夯实节能管理基础
加强组织管理,明确责任分工,构建节能管理长效机制。将科学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作为研究所后勤管理工作的考核指标。综合办公室作为研究所能源资源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节能减排整体规划,组织节能减排宣传和培训,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申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部署落实节约型研究所建设工作;落实研究所能源资源统计、审计、公示和上报等工作,定期汇报节能工作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建议,年度考核时汇报节能工作的进展情况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通过《过程工程所厉行节约管理规定》《空调使用管理规定》《科研用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将节能降耗有关要求贯穿研究所各项管理工作中。委托专业公司,对研究所进行全面能源审计,更加准确地评估研究所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节能宣传模式。聚焦工作重点,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无处不在的节水省电标识时刻提醒着大家节约用水用电,让绿色低碳成为日常。充分利用大厅、食堂等公共区域的展板、电视、电子屏等定期开展节能宣传,组织节能专项培训。通过内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大家普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知识。将线下环保宣传活动与线上新媒体活动相结合,精心制作节能宣传视频。每年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其中全所400余名干部职工以“为节能做表率 绿色办公我先行”为主题的活动,“节能、绿色”刷爆了朋友圈,大家在签名墙上签下名字的同时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为响应“双碳”目标,研究所期刊《动态》从国家节能政策、课题组节能技术、研究所节能管理工作和节能倡议四个篇章出发,对节能低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介绍及宣传。此外,将节能宣传与科普工作结合,通过播放节能宣传片、现场节能知识问答等多种方式,向来研究所参观的大中小学生普及节能知识,面向全社会普及有关法规、知识,突出节约价值导向,传递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培育绿色文化氛围。
践行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办公。研究所开发了会议预订平台、课题核算平台、收费平台等多个信息化平台,加速推动无纸化办公。倡导使用再生纸、再生耗材等循环再生办公用品,食堂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替换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会议室用瓷杯替代一次性纸杯,公共区域在日间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研究所自行配备了“所内共享自行车”,通过组织健步走活动,倡导大家积极践行“135”低碳出行方式。不断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截至目前,园区共投运7台60kW双枪一体式直流快充设备、35台7kW单枪交流慢充设备。积极推进内部区域绿化工作,按照节水节地节材原则,采用节约型绿化技术,采取“见缝插绿、身边添绿”等方式,提高庭院绿化率,为广大职工及研究生营造了绿色、健康、优美的工作学习环境。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近两年来新增的190台办公设备中,节能产品比例达100%。合理配置用房资源,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打造车库、健身房、活动室及存储间等,不断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
精准施策,推动能源管理提质增效
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搭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能耗监测平台。研究所的用能以电能为主,电费占能耗支出的92%;其次是用水,水费占能耗支出的6%。因此能耗监测平台的搭建以用电监测为主。研究所的电路是混合支路,1个房间多个回路,且错综复杂。工作过程中以不改变现有回路、不影响科研为前提,采取了先进行一期试点而后逐步展开的方式,分三期完成了能耗监测平台的搭建。第一期以国城大厦A楼为试点,首先进行线路梳理,确定计量点位及预算,然后进行项目招标、制定施工方案。互感器通过电磁感应,把大电流变成小电流,再将小电流通过智能电表进行监测,通过电表内部换算计算出实际电流,采取ModbusRtu传输方式将电表数据传输至采集器,采集器解析电表数据,再通过tcp/ip协议传到所级平台服务器,经过平台软件处理后得出最终分组计量的相关数据,供终端使用。最后进行系统测试与调整、上线培训,完成后正式运行。第二期对过程大厦B楼进行改造,安装了232个点位。第三期对展览楼、老生化楼等园区内其他楼宇进行了改造,安装了82个点位。由此建立起了具有智能采集、远程传输、自动计算、统计分析等功能的能耗监测平台,实现了核算单元能耗实时计量。
对接能耗监测平台与核算平台,改革能耗核算方式。在能耗监测平台搭建之前,研究所能耗核算是按照人员数进行均摊的一种被动的管理方式,各核算单元用电随意性大,不易养成节能习惯。将能耗监测平台与课题核算平台对接,由按人员均摊的能耗核算模式改为分核算单元据实计量。各核算单元通过登录监管平台,随时了解本部门的用能情况,关注用能合理性,督促行为节能。同时,研究所全面监管各监测点的用电量,建立能源管理指标考核体系,提供年度能耗分析报告,包括:研究所整体能耗情况、人均用电量、单位面积用电量,并将各核算单元实际能耗与之相比较,提出针对性的节能建议。比如将老旧高能耗设备淘汰,将不使用的仪器设备及时断电,不仅节约用能,而且杜绝了安全隐患。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因地制宜实施绿色化改造。实时跟踪关键用电设备(空调、电梯、风机、高能耗实验仪器设备等)的能耗情况,形成每日、每月、每季度以及每年的耗能曲线,实时分析比较,找出能耗管理薄弱环节。制定绿色化改造方案,实施了风机改造、开水器改造、节水器改造等切实有效的举措。重点用能设备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工作效率。淘汰原有高能耗老旧风机,改造后的风机电控采用变频器控制,利用其多段速控制功能调节风量,实现了按需供应、节约电能,同时大幅提升了科研废气净化效果。将研究所31台老旧的高功率开水器更换为自带定时器的节能开水器,可按时段开闭。针对科研人员为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经常夜以继日加班至深夜这一现象,推行了“绿照项目”,更换园区8000个LED灯管,能耗减少50%。公共区域通过安装雷达模块,解决了“长明灯”问题,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
创新驱动,构建科研节能减排新模式
研究所发挥科研机构优势,实施“绿色科研计划”,细化科研垃圾分类,将科研废弃物细分为废液、矿渣、固废(空瓶、碎玻璃)、有机溶液、沾染物(枪头、手套、口罩、离心管等)等。在废液减量化处理方面,开展废液减排辩论赛、征文等主题活动;利用课题组在污水处理上的碟管式反渗透(DTRO)技术,组织开展“基于碟管式反渗透(DTRO)的实验室废液减量化处理新技术及装备研发”,进行反复尝试、探索,开发处理效果好、普适性高、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成本合理的实验室废液处理技术和设备,探索实现废液的就地减量处理甚至无害化处理。将自主研发的厨余粉碎预处理机在研究所食堂进行中试试验,通过将厨余垃圾粉碎后经离心机甩干,得到粉碎后的厨余渣,实现除油减盐、厨余减重,进而接种功能微生物进行厌氧消化,实现厨余垃圾的肥料化处理。通过资源集成与配置优化,建成设备先进、技术精湛、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大力推进仪器设备共享。现有对外提供共享分析测试的仪器123台,价值2.89亿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63台,价值1.62亿元,为400余家单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了研究所用能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