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换真心 用实干换新颜——记昆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周兴坤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4-12-24 08:26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昆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周兴坤是一名普通的退伍老兵,2005年6月调至昆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到地方工作后,他把部队的优良作风传统带到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在机关事务工作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2013年受组织派遣,周兴坤转战脱贫攻坚一线,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扎根田间地头,努力奉献,帮摘帽、助振兴、促增收。2013年至2017年连续被评为昆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被评为“昆明市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四群”教育工作第七批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昆明市第八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优秀队员、“全省脱贫攻坚奖”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等荣誉称号。 

    

  首战哨上村,实现帮扶致富开门红 

  2013年,周兴坤到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哨上村开展“四群”及扶贫帮困工作。初到哨上村的时候,周兴坤发现村里基础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低,人畜饮水问题长期困扰着村子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他把解决饮水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找水源、筹资金、做规划、挖沟渠,跑了几十家单位,申请筹集到了37.5万元资金,历经100余天从5.7公里外的大山上把泉水引进了村子。从农户们的赞许和笑容中,他看到了群众的支持信任,看到了群众相信党的扶贫政策会让乡村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富。 

  有了信任和支持,周兴坤更加增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信心和动力。为了提高群众的收入,他多次邀请专家到村里把脉问诊,引导党员群众带头引进优良山羊品种,坚持种植业和养殖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推动哨上村的山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群众的收入逐步增加,村庄的各类文化活动也丰富起来,村子里充满了活力与生机。看着哨上村发生的喜人变化,周兴坤心里万分激动:“扶贫事业虽然千难万难,但只要群众过上好日子,自己的艰辛付出是值得的。” 

    

  扎根多合村,决胜脱贫攻坚主战场 

  2015年更换驻村队员时,周兴坤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也想回去多陪陪家人;另一方面,自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群众工作经验,看到村子在自己的努力下,群众的精神状态、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群众有了深厚的感情,难以割舍。他思量再三,争取了家人的理解支持后,决定留下来,继续把扶贫工作作为自己的追求和事业,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继续奋斗。 

  周兴坤到羊街镇多合村继续从事帮扶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核心目标,按照抓产业发展强经济实力、抓技能培训促转移就业的工作思路,首先抓好传统特色产业——洋芋的种植和销售。他提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土豆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积极引进电商企业,实现马铃薯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帮助多合村农户种植马铃薯增收近100万元。同时,驻村队员和村委干部共同垫资4.8万元,对村民滞销的土豆进行统购,由驻村工作队协调昆明市市级机关餐饮中心、云南衡水实验中学、云南建投物业等单位食堂购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集体公益事业。“好几次,几家食堂的采购员都把我们几个驻村队员当成了洋芋贩子,但想着只要能帮贫困地区老百姓把洋芋卖个好价钱,受到再多的误解也值得。”周兴坤说道。 

  为解决多合村部分贫困户因残、因病致贫无力建房的问题,他和村委会多次与社会爱心人士协商,协调由村委会担保,建筑老板垫一些、贫困户筹一些、银行贷一些,用“三个一些”的办法,筹资225万元帮助多合村93户建档立卡户建起了住房。73岁的村民杨文寿和68岁的妻子,因年老多病丧失劳动力,儿子未婚又无稳定工作,全家人主要依靠低保和老龄补助生活。自从房屋被雨水冲垮后,只能挤住在一个用油纸和木头搭建的临时木棚内。为帮助杨文寿家解决住房重建问题,周兴坤与村党总支一同发动社会各界捐款,自己带头捐款1000元,最终筹到资金3.9万元完成了重建。当贫困户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房子里,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的恩情和温暖。 

  针对多合村产业化链条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周兴坤8次到省市相关部门汇报,促成了沪滇扶贫合作项目落地,带动周边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与养殖公司合作经营或自主养殖,年人均增收300元。另外,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烤烟共58亩,户均收入12000元,实现了稳定收入。通过产业帮扶,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每户都有一个增收项目和渠道,建立了稳定的长效脱贫机制。贫困户李兴彬年轻时受重伤,只能常年坐在轮椅上,为了帮助李兴彬按时顺利脱贫,周兴坤协调建设单位全额垫资帮助建设住房,协调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扶持2.4万元,并安排政府产业扶持资金8000元。如今,李兴彬每年能增收1万元,实现稳定脱贫。 

  目前多合村全村实现道路硬化9公里,改造加固水库1个,全村712户接通安全饮用水;全面实施电网改造工程,实现水网、电网全覆盖,全村均通宽带、广播电视;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8盏,入户安装太阳能,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了学校篮球场,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通过努力,多合村2017年实现脱贫,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转战中桥,奋进乡村振兴主大道 

  历时8年的驻村工作,周兴坤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但出于对农村工作的热爱,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他更加坚定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于是2018年再次提出申请,转战仁德街道中桥社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基础在发展产业,关键在增加就业。为此,他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2018年组织中桥、道院两个社区驻村工作队,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帮扶资金450万元,帮助中桥与道院两个社区合作建设冷库,为两个社区年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50万元,吸纳了两个社区建档立卡户120人次到冷库务工。协调涉农资金30万元,帮助中桥社区彝族村落静乐庵建设小型农产品加工项目,挖掘民族农特产品,增加村组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内劳动力增收致富;2019年,协调争取昆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昆明市水务局、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财政等部门帮扶资金180万元,帮助中桥社区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水利设施、完善党员活动室等,持续改善中桥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搭建机关事务振兴乡村的阵地,在管理局的支持下,联合各县(市)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及各帮扶点,利用传统节日在市级行政中心开展“消费助力乡村振兴”展销活动,让农产品直接进机关、进食堂,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联合机关工会推荐脱贫地区农特产品,完成10万元的产品采购,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周兴坤在中桥社区探索创新“三讲三评”活动,对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脱贫成效进行评分,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提升了脱贫群众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促进其他群众比学赶超。 

  作为一名驻村党支部书记,周兴坤努力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筹集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修建中桥社区党员活动室,推动中桥社区党委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6个支部建成“双联共建”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促进发挥党员作用,利用“七一”、主题教育宣讲,开展走访慰问、座谈调研等,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基层党员深刻领悟主题教育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凝聚共识,使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提升,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互促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路走来,周兴坤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真情换群众真心,用实干换乡村新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