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全力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 推动工业城市变身低碳卫士
文/王波 杨俊
武汉经济开发区市民服务中心的屋顶上,一排排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有序排列,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着光斑。近年来,武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以能源资源节约增效为目标,全力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截至2022年底,武汉市党政机关已完成节约型机关创建660家,创建比例为95.24%;其中市级党政机关已创建76家,创建比例为100%。圆满完成创建目标任务,也推动武汉这座工业城市变身低碳卫士。
《湖北省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后,武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高度重视,经市领导同意,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在全市党政机关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创建目标和创建标准,按照创建任务时间节点具体量化,制定市、区直单位创建节约型机关年度分解表,确保3年完成目标任务。摸排全市党政机关底数,指导市直机关和各区填写报送基本信息,掌握全市693家党政机关基本情况。建立节能联络员机制,配齐配强节能统计员工作队伍,印发工作联系名册,建立节约型机关创建信息库,构建全市节约型机关创建联系网络。
结合实际制定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健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印发《武汉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数据核查会审制度》,出台节电、节水、节油、节粮、节约办公用品等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能源审计制度,依托第三方开展党政机关能源审计,4年共审计20家重点用能单位,按照审计结论督促各单位制定节能改进措施。规范垃圾分类工作,制定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不断提高垃圾分类质量。建立协同落实工作机制,联合财政、城管等部门检查市直单位、各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塑料污染治理等情况,通过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各单位创建情况,现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反馈,跟踪指导并督导工作措施落实。
武汉市各区积极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广泛推动运用节能新模式,确保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实效。洪山区对配电系统进行增容,配备后台管理监控系统,实时监控能耗情况,机关人均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61%,机关大楼中央空调机组实施节能改造,整体节能率达33%。东西湖区机关服务中心广泛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改造院内洗车台,采购自助洗车机1台,相比传统洗车节水率达到40%,年节约费用11万余元。武汉东湖风景区优先选购绿色新能源产品,公务车辆优先配置新能源车辆,购置办公用品设备严格执行国家用能设备采购目录,优先购置能效标识节能产品。武昌区大力倡导新能源汽车,逐步提升全区公务用车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2022年公务用车更新费用163万元,同比下降45%。江岸区更换燃气锅炉、洗碗机等节能环保设备,每月节约用电约9500度,燃气蒸饭车和燃气蒸柜每月节约用电约2000度。江汉区强化水、电、气管理,加强日常维修保养,建立能源使用台账,实时掌握能耗数据,2021年水电费较上年同期减少7余万元,同比下降5.3%。硚口区将政府机关大楼老旧灯具2700余个全部替换为新型节能护眼型LED灯具,升级后照明系统平均每小时功耗降低5.89万瓦,降耗率为43.9%。东湖高新区采用能源托管合同的商业模式,节能效果日益显现。汉阳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中央空调供冷系统升级改造后,制冷季节能率达30%。
开展绿色低碳机关建设,按照“1+1+N”体系(“1”为统一的绿色低碳机关智慧管理平台;“1”为首批试点单位探索开展的能源托管项目;“N”为在部分条件适宜的党政机关开展N种途径、N种类型的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在全市范围内筛选10家市直单位作为试点,启动绿色低碳机关建设,提升创建质效,发挥党政机关节能减排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能耗智慧管理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机关建设运营模式,高起点搭建绿色低碳机关智慧管理平台,形成自上而下统筹规划、逐级报送的双重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实时提供设备运行状态监测、能耗监测、能效分析、节能减排、智能运维等智慧服务,实现对全市公共机构用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智能管理。探索市场化创建机制,积极推行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等市场化方式。
每年定期举办“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绿色交通月”等系列专题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生活。设计、印制具有武汉地方特色的节能、节水、节电、节粮小标识,宣传标语和海报发放至各单位,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截至2022年底,武汉市共建成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1家、水效领跑者1家、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7家、省级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15家;建成国家级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作重点单位3个,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武汉市第六医院等获“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称号;武汉市纪委监委等11个单位被评为“湖北省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