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1-06-24 11:1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周剑 

 

  4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上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力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对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和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都将发挥重要指引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国内而言,推进目标导向下紧迫的低碳转型,成为国家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意味着我国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大国核心竞争力。从国际来看,这也将提振各方应对气候变化信心和行动意愿,引领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体现为全人类共同事业的大国责任担当。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在长期碳中和愿景导向下的阶段性目标。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愿景,否则会付出更大成本和代价。实现碳达峰,核心是降低碳强度,以强度下降抵消GDP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对未来经济增长,有比较高的预期。尽管不断加大节能降碳力度,能源总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碳排放也将呈缓慢增长趋势。2030年前尽快使碳强度年下降率赶上GDP年增长率,从而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实现碳强度持续大幅下降,一方面要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煤电、钢铁、石化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实现结构节能;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实现技术节能。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5%左右。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对新增能源的需求将基本由新增非化石能源供应满足。 

  “十四五”时期应打好转型关键时期的工作基础。全国确立积极的节能降碳指标,“十四五”规划中要继续延续“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节能和减排二氧化碳各项指标,特别要继续纳入并突出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下降的约束性指标,这是我国兑现《巴黎协定》下自主减排目标承诺的标志性指标,并以此作为落实和实现我国对外承诺203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自主贡献目标的阶段性安排,并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明确阶段目标、主要任务以及政策行动。开展地区和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动重点城市和高能耗强度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率先达峰,制定10年达峰计划。严格控制煤电产能和煤炭消费总量反弹,力争“十四五”实现煤炭消费达峰甚至负增长。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扩大覆盖行业。控制CH4等非二氧化碳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建立MRV(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人类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先进能源和脱碳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将重塑世界经济贸易科技竞争格局,改变全球治理规则和模式。全球碳价机制及欧美酝酿的“碳边境调节机制”,“自下而上”行业和地区间气候联盟推出新的低碳技术标准、行为准则、碳中和目标,国际产品贸易中碳排放技术标准,碳标识等制度,都需要积极适应和应对全球碳中和导向下国际治理和经贸合作机制变革。 

  行业和企业必须进行自我革命,顺应并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潮流,打造国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能源和经济深度脱碳化变革将改变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业态,影响企业竞争规则和核心竞争力。企业生产链和采购链低碳化导向下,产品和原材料的碳含量指标将成为与成本、质量和服务同等重要的竞争要素。全球低碳金融的投资导向将使高碳排放行业和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境地,其投资和产能也存在搁浅成本风险。企业确立生产运营碳中和目标和自觉行动,将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公信力和竞争优势。社会低碳意识增强,公众全球环境意识提高引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将倒逼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变革。 

  全球与国内能源变革和低碳转型的战略部署和紧迫行动,为相关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顺应并引领世界范围经济技术变革趋势,打造核心竞争力,需要超前部署,具体包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和社会消费方式,以数字化和深度电气化推进脱碳化;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零碳排放能源体系,基本结束化石能源时代;推进支撑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例如氢能、储能、智能电网、先进核能、零碳炼钢、零碳化工等。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建设,以碳达峰及碳中和为目标导向,倒逼能源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建设是我国实现长期低碳排放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并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财税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和实施机制,深化改革,完善能源价格机制和碳市场交易制度,形成支撑低碳转型的技术创新体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