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与黄河文化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1-03-24 16:14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牛志奇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他组织兴建了历史上著名的运河——灵渠。灵渠连接漓江和湘江,打通了岭南与中原的水路交通,是我国最早的越岭运河。《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记载他“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拆除六国境内城墙,打造水陆交通网络。在这些伟大的工程之外,秦始皇与黄河的故事也充溢着深长的文化韵味与情愫。他为黄河做了两件事:一是给黄河改名,二是为黄河建祠以祀河神。

 

  标榜以德治天下,改黄河为“德水”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为什么秦始皇要把黄河改名为“德水”呢?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终始循环的原理进行推求,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了周朝,就必须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过的水德。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是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5种性质的事物,即分成木、火、土、金、水5大类,最早见《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又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相克是指两类不同五行属性事物之间关系是相互克制的,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周为什么是火呢?是秦王室以黄帝为自己的祖先,推导得出的。推导过程是:黄帝土德→少昊木德→颛顼金德→帝喾火德→帝尧水德→帝舜土德→夏禹(夏朝)木德→商汤金德(商朝)→周文王火德(周朝)→秦水德。所以,秦始皇要巩固他的统治,使秦王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让它千秋万代延续下去,就要“以水克火”,所以把黄河改名“德水”。同时还规定了“改年始”从黄河改名开始,并将每年的起始月改为十月初一,群臣入朝贺岁都从十月初一开始。还有崇尚黑色,由于五行中水对应的颜色为黑色,所以秦朝规定其衣服、旌旗和符节的颜色都是黑色。另外,因为水德属阴,而《易》卦中表示阴的符号阴爻叫做“元”,就把数目以十为准改成以六为准,所有的符节、法冠都规定为六寸,车子的宽度为六尺,以六尺为一步,驾车的马为六匹。

  秦始皇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一方面是按照五行的相克理论,认为推翻周朝,秦得天下是顺应天意,另一方面显示出他所秉持的治国理念,以水德治天下,以法家理论为治国指导思想,制定颁布了秦律,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巩固中央集权,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融合起到到很大的作用,这些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河祠为国家管理江河立威权

  山川祭祀源自古老的自然神崇拜,商周以来演变为诸侯祭祀,以山川代表“天下”,对河流的祭祀不仅仅是统治者对一方土地祈福,更是皇帝或诸侯对江河所有权的宣示。春秋战国以来对黄河的祭祀已经成为周王室和各诸侯必不可少的政治活动。

  秦统一六国后,基本开始恢复了山川祭祀制度。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讲的是从五帝以来到秦,各名山大川有的时候在诸侯掌握中,有时候在天子控制下,祭祀它们的礼仪有增有减,无法一一记录。秦统一天下后,秦王朝廷命令祭祀官员按照规定祭祀名山大川,从此才有据可查。四条大川中第一条是黄河,“水曰河,祠临晋”,是指秦在临晋(现陕西大荔)设立祠庙祭祀黄河。秦始皇重视黄河祭祀,把黄河祭祀纳入国家祭祀名山大川的活动中。这一举措使得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乱、祭祀仪礼各异的情况得到了改变,江、淮、河、济的四渎祭祀从国家文化意识层面得到了统一。秦朝开始规定大江大河设祠的地点和相应的仪礼,临晋的祠庙成为历代公祭黄河的主要地点。汉承秦制,在汉朝《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

  大荔在商周时,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戎狄沿洛河进入,建立大荔戎国。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将黄河两岸今山陕交界区域尽数纳入秦国。秦统一六国后其地设临晋县。临晋是秦最早的文化地域,临晋河神庙是祭祀河神最早的神庙。历朝历代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各地河神祠不断增加,如今陕西韩城、山西芮城、甘肃临夏、宁夏中卫,都是黄河沿岸重要的农业区,是灌溉工程密集的地方。而河南武陟、濮阳,山东东阿,江苏沛县、淮安等地的河神庙则都建在黄河重要的险工段。河神庙既承载着祭祀功能,也是水利工程管理的场所。历朝历代,黄河祭祀既是祈求风调雨顺、黄河安澜的方式,也是凝聚力量、沟通官方与民众的纽带。

  说到秦始皇与文化的渊源,人们往往联想到焚书坑儒。其实秦始皇的山川祭祀从另一侧面表现出他的民族大文化观。自秦以来,崇拜黄河、敬畏黄河、尊重黄河,沁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演变为民族的文化基因。秦始皇的文化贡献也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解读。

  (作者为水利部财务司副司长(正司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