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同胞的“拉富”之路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0-11-29 09:1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 / 李平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岭乡有一个小村庄,名叫黄回村。黄回村共辖25个村民小组,753户农户,3344名村民,主要为拉祜族。“拉祜”源于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作出的《关于拉祜族自治区若干问题的报告》,“‘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团结,‘祜’代表幸福。” 拉祜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汉时期,就扎根在了沧澜地区,黄回村是养育他们的地方,是割不断的乡愁。

  解放前,拉祜族社会并不富裕,拉祜族同胞们的生活也称不上幸福。当时的拉祜族,经济体制为封建地主经济,主要产业为农业,狩猎、养蜂业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农民种的粮食被地主剥削后,所剩仅够食用四五个月。狩猎则具有季节性,并不能弥补粮食的不足,因此拉祜族同胞长年累月靠采集野生植物充饥,这种生活,不可谓不苦。解放后,政府给拉祜同胞发粮食、衣服、耕牛、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他们逐渐走出山林,告别了打猎的生活。经过政府多年扶持,拉祜族同胞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医疗条件差等客观因素制约,黄回村有的拉祜同胞生产、生活仍存在较大的困难。拉祜族同胞与幸福生活之间依然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为帮助黄回村拉祜族老乡们摆脱贫困,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进入小康社会,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截至目前,黄回村已到达贫困村退出的七条标准,贫困发生率低于3%;到乡、县主路全部硬化,危险路段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全村通动力电;全村覆盖广播电视及网络宽带;有标准化卫生室,其中黄回村140平方米,南现村60平方米;有活动场所,黄回村17个小组全部设有活动室;人均收入达到4444元;全部享受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多次开展劝学工作,目前仅有一名辍学儿童,已协调有关部门继续开展劝返工作;按时完成农危改工作,做到危房不住人,住人房不危;所有村民小组饮水均已达到安全有保障标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巩固脱贫成果,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多措并举,增加当地经济的“造血”功能。茶产业是黄回村的传统优势产业,黄回村产的茶,色香浓郁,味道甘冽。然而茶优名稀,如此好茶,却少为人知,没做出品牌。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推动黄回村9个村民小组进行生态茶园改造,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组负责、技术指导、绿色健康、生态环保、茶农主体、自愿参与”的原则,围绕茶叶品种、品质、区域特点,着力推进生态茶园保护改造力度,加强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产品质量、附加值和产业效益。为增加茶园效益,实行茶地养鸡,采取“村党总支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养殖基地”的经营模式,既降低了养鸡成本,又可以预防疾病,扩大农民养殖规模,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形成良好生态链。

  “澜沧肉牛”是澜沧县的一张名片。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按照省政府“绿色三张牌”战略,推动发展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澜沧肉牛”品牌,努力将澜沧县建设成肉牛养殖大县。在做好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的同时,以本地良种母牛存栏的增加带动本县养殖知识的全面提升,以“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主要合作模式,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在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同时,促进群众脱贫增收,成为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显著、区域带动力强的示范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还帮助村民建立咖啡基地、推广沃柑种植。

  黄回村在一天天变美,拉祜族同胞在一天天变富,拉祜族同胞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一天比一天坚定。1951年,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剽牛喝咒水,刻下团结一心跟着共产党走的民族团结誓词:“我们二十六个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60年过去了,重温这份誓词,依然能感受到云南各民族对党无限的忠诚。今天的云南在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要指示的指引下,各民族团结一致携手共筑“中国梦”、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拉祜族人,时常会把“拉祜”叫成“拉富”,可能是普通话不标准罢。兴许也有别的原因——“拉富”就是各民族手拉着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走向富裕的新时代。

  (作者单位: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服务中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