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杜甫为邻办学兴学——成都机关事务校地合作与银杏文化学院建设
文/陈洋 宋学杰 赖斌
2019年9月6日,成都银杏文化学院在蓉揭牌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该学院由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选址于杜甫草堂文化区与三国文化区交汇地段,前期启动区域建筑面积约4000平米。成都银杏文化学院建设开启了机关事务“校地合作”的新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力争建成一所高质量、高起点“产、学、研、特”协同发展的文化学院,为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雄浑动力。
端正办学理念,高起点站位
建设银杏文化学院,是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李宝荣“把成都市作为机关事务工作文化建设联系点”,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大力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不断强化团结奋进大气场,为全国探索更多好经验”重要批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校地合作”在机关事务主管部门和地方高校之间构建了新的合作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有助于实现机关事务管理和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推动地方高校的学科培育和人才储备,构建“政、校、行、企”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机关事务运行管理机制由闭环向开环转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打破机关事务运营的闭环系统结构,通过对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内容和流程进行科学评估,剥离其中与高校教育资源交叉和重叠的部分,与地方高校开展合作,并尝试市场化运作和推行社会化管理,依托高校教育、培训、科研、智库资源,提升机关事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最终实现机关事务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机关事务职能由被动发挥保障向主动创新增效转变。在传统机制下,机关事务的基本职能是保障办公环境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接待管理、总务勤杂管理等事务管理,是机关运行的保障和政府职能的延伸,既不具备创新的条件和机制,也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在“校地合作”机制下,要实现“十三五”规划对机关事务管理提出的发展目标,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需要在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的主动性,依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政行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发挥保障向创新增效转变,通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机关事务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保障效率全面提升。
机关事务管理方式向智慧化、标准化、模块化、精细化转变。机关事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着党政机关的办公效率和公众形象,地方政府的机关事务还要融入地方特色,展现地域文化,符合地方利益。在“校地合作”模式下,针对机关事务管理的文化建设、素质提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需求,与高校开展订单式项目合作,为机关事务管理研发智慧化的管理系统,制定标准化的服务流程,构建项目模块化分工和解决方案,实现机关事务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
联合高校资源,高品质定位
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探索校地合作发展路径上,立足本地资源和文脉,以成都银杏文化学院建设为切入点,通过与本地高校开展合作,努力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化平台,从共享、协同、赋能、创新四个层面,依托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文化赋能和业态创新,进而推动机关事务管理的结构化改革和综合效能提升。
资源共享。凸显机关事务与地方高校的依存关系,依托校地优势、用好校地资源、拓展校地合作渠道、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三个层面的强化对接。一是资源对接。在机关事务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利用高校的师资、科研、培训、实训等条件,与机关事务管理中的人员培训、文化建设、素质提升、课题研究等工作内容对接,将机关事务管理中的部分教育培训功能向高校转移;同时利用自身的资源配置和资产管理优势,积极吸纳地方高校的教学、实训等功能,形成良性互补机制。二是供需对接。建立机关事务管理与地方高校的沟通互访机制,共同组建研讨团队,研究机关事务管理需求变化,有针对性的整合校地资源结构和调整服务供给,以满足机关事务发展的需求。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机关事务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实现“政、校、行、企”四方的有机对接,从而降低机关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成本,为政府节约减负创造条件。三是标准对接。推进高校、企业与机关事务在服务质量、管理和工作流程等方面的标准化对接,通过发布横向课题的方式引入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标准研发,通过标准对接,推动机关事务的市场转化,实现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真正惠及地方经济、教育和产业。
产业协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和关键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协同需要“政、校、行、企”四方聚力,建立智慧化合作平台,实现多方共赢。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产业协同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运用大数据分析,通过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联动,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空间的科学布局和系统的优化设计。运用现代产业协同机制推动机关事务的提档升级,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和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政校行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机关事务向现代化、专业化、人性化和信息化转型。
文化赋能。加强推进成都机关事务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充分依托地方高校智库,推动机关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文化内涵植入、文化品质提升和文化品牌塑造。机关事务工作涉及保洁、餐饮、物业等大量基础工作,不仅要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精细化,也要通过文化理念的植入,实现管理服务的多元化和人性化,既提升了机关事务工作的品质,也展现出符合时代潮流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
业态创新。随着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职能分化和结构调整,机关事务也催生出新的需求,对管理模式、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而机关事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简化职能、保障需求和提高效率。因此,在面临多元化、复杂化的机关事务工作内容和服务需求时,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公开的、多通道的智慧化平台,采用“发单-接单”的需求响应机制,及时、高效地解决机关事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同时,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行业、企业、高校针对机关事务的需求开展创新和创业行动。在机关事务需求驱动下,以业态创新拉动高校产教研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校地合作共融共赢。
突出自身特色,高标准办学
成都银杏文化学院建设作为成都机关事务文化建设和“校地合作”的重要实践,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立足成都、放眼全国,着眼于机关事务工作所需的基础专业、关键技能和重要岗位能力提升,努力打造学习园地、文化阵地、人才高地、工匠营地、创新领地“五位一体”,全国一流的机关事务产学研基地。
小切口书写大文章。坚持高点定位、多维命题,深挖文化内涵,找准文化联系,做实文化展示,营造文化氛围,努力促进机关事务文化与法治机关、绿色机关、安全机关、数字机关、效能机关、廉洁机关建设融合发展。着眼中心大局、成都发展的需求定位,摒弃传统观念,顺应“大社会、大服务”发展趋势,突破人才“瓶颈”束缚,选准小切口,积极打造银杏文化学院,大力弘扬和培育机关事务优秀文化,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做文化人、当创造者,做好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
小舞台拓展大空间。坚守文化理想、强化文化担当,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全力构筑文化建设立体网络,注重点、线、面有机结合,从形象、标识和内涵整体打造机关事务成都品牌。针对银杏文化学院这个小舞台,坚持“品牌、品质、节约、规范、安全”原则,立足现有条件,注入文化元素、精神力量,在挖掘和丰富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高新技术优势,促进政企合作,携手华为、腾讯等高科技企业,结合成都市5G试点工作,运用大数据、智慧化手段,构建互动互联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突破空间局限,高位拓展“产、学、研、特”的办学实践,不断延伸工作领域。
小课堂争取大合作。 培树工匠精神,充分发挥银杏文化学院的孵化器作用,大力培育能工巧匠、技术标兵、服务明星,倡导“终生职业、终生学习、终生奋斗”的机关事务职业文化精神,在机关事务系统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实干、精益求精的良好氛围,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主流价值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推动与成都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知名高校共建共赢,通过合作办学来解决场地受限、师资缺乏等难题,同时,在理论研究、智库建设、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最终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
小改动做优大平台。突出文化这一主题,把天府文化、红色基因融入到成都银杏文化学院建设布局和教学内容之中,秉承革命传统,弘扬抗大精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积极打造学习园地、文化阵地、人才高地、工匠营地、创新领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引领、感染激励干部职工树立“平凡但不平庸、平实但不平淡、简约但不简单”的工作理念,以优质服务赢得信任,以优异成绩赢得尊重,奋力书写甘于平凡、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激昂篇章。
(作者依次为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副调研员、成都市银杏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成都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