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送灶话民俗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0-11-20 16:04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宣金祥

  

  “掸掸尘,送送灶,小孩看着,大人笑,吃鱼吃肉的日子就来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是传统送灶的日子。对于这两天,位于高邮湖西岸的安徽省天长市水乡人家是挺讲究的。而这些“讲究”有的已经渐渐淡去。水乡人的送灶和掸尘是个啥样子的呢?近日,笔者走访了天长水乡一些深谙民俗文化的乡贤老人——

  过了腊月二十,水乡人就要准备送灶了。送灶是哪一天呢?民间自有说法:“君三民四龟五鳖六”,有的说是“军三民四龟五鳖六”,还有的说是“官三民四船五”或“官三民四丐五”,不一而足。一般地说,水乡人家都会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送灶。

  

  送灶的由来,说渊源

  水乡人家有一句很形象的话:哪怕穷得叮当响,送灶那天也要忙一忙。为啥呢?传说灶王爷是天庭派到人间专管人们言行的“神仙”。他每年一次到天庭汇报每家每户的言行。灶房且是妇人每天做家务的场所,妇人之间,难免会张长李短地品评一番,而这些“闲言碎语”“蜚短流长”都被灶王爷听到耳朵里去了。人们怕他上天说坏话,所以在灶王爷启程的那天,再怎么困顿不堪,都必须送送他,否则来年就会不得安生。

  天长市政协原主席、86岁的文化老人夏锡生曾撰文谈到送灶的来历。旧时,差不多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灶神的神位。人们称灶神爷,书面语叫做“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俗称“灶王爷”。相传他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被派驻到凡间大门小户,负责监察各户人家德行和功过的。由于各户人家的德行最容易在一日三餐中表现出来,故灶王爷的神龛就设在厨房里。

  送灶的规矩,说习俗到了送灶前,就有摊贩带着灶饭花、拇指大小的泥塑灶老爷在街市上到处兜售了。而每年从腊月二十开始,水乡大小街市的店铺就会准备数量不等的纸质的三角包子,也叫牛头包子。里面装的是啥呢?是灶饭果子,有花生、枣子、栗子、白果等,是专门给无力准备灶饭果子的穷人家准备的。有实力的店家就多备些,过年送给贫苦的人,以讨个口彩。住在天长老洼子街的张立凡、张立扬老兄弟俩小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就会和小伙伴虎子哥、小癞子、二犟子、鼻涕虫等人,蹦蹦跳跳地到曹家杂货店或薛家土货坊白拿灶饭果子吃。他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拱拱手:“二老爹!三大叔!给您拜个早年!恭喜发财!要一包灶饭果子吃!”只要到得不算太迟,店家就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

  灶饭果子拿回家,要染成红红绿绿的,以示吉祥、富贵、喜庆。有了灶饭果子,还要有茶米煮灶饭。据张立凡老人回忆,小时候由于家境窘迫,每到这时候,他的父亲就会满含歉意地跟他说:“小大子,到你外公外婆家再讨要点茶米来吧!”

  这时候,还差这么几样东西:灶疏、灶糖、灶饭花。

  ——灶疏,不怕麻烦的话,事先由家主写好,上面自然是尽拣好话写了。也有图省事的,到街上买一张预先印好“疏”的黄元纸代替。在天长,还有一位精通水乡民俗的书画家涂福颐老先生,他在《忆送灶》一文中介绍说:旧时香烛店里到了腊月就可以买到,佛门也会送。灶疏是用黄元纸做的,有封有笺,疏封上常盖有寺院的朱砂大印,并印有“吉祥如意”等木刻文字。疏笺有两张,送灶和接灶各一,笺上部印有“一泗天下南瞻部洲大中国”字样,笺下方留有空白,让主人填上全家人的姓名。疏笺填好后投进疏封,再把疏封折成正方形,意在代表天地四方。

  ——灶糖,就是麦芽糖了,各地都有卖的。相传,敬灶神要请灶神吃糖,他的嘴巴才会甜甜蜜蜜的。灶糖有三等:头等的用料糖制作,做成十三层宝塔状,有好几寸高,上面贴满了金花,像座金宝塔;二等的九层,贴的红花绿花,也有少数金花儿;三等的五层,只贴红绿花。

  ——灶饭花,在送灶这一天,

  大都用的是绒布制作成的花儿,也有用红纸代替的;到三十晚上接灶的灶饭花则是用松枝做成的,也有叫摇钱树的。 “除了给灶王爷备上灶糖,请他上天言好话,还要煮上香喷喷的灶饭,让灶王爷吃得饱饱的,好下界保万户平安。”家住金集镇草西村84岁的老人李福才回忆说,小时候,家里人用糯米煮一大碗饭,盛在碗里,再倒扣在另一个碗里, “做成一个大馒头的造型。”糯米饭里有桂圆、红枣、黑枣、花生米等干果,各种色彩,既好看又好吃。

  至今让天长中学老教师周作人记忆犹新的是,他爷爷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有个“重要规定”:不准孩子们拿着筷子在锅台上敲。周老先生说:“小时候不明白是啥用意,长大后才知道,在老辈人的感觉中,锅台意寓灶王爷,筷子就是军棍,用筷子敲击锅台,就是用军棍打灶王爷,那还有得了嘛?!”

  

  送灶的讲究,说程序

  送灶仪式都是在晚上进行的。在灶房里,男主人向设在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在这之前,要把神龛转个向,让灶王爷背对着人间百姓,以示辞行。

  灶糖是用来黏住灶王爷嘴巴的,是“封口费”,让他开不了口,就算开口讲话,也只能说“甜言蜜语”,专挑好听的说。

  敬香后,灶疏在祈祷后焚化,以示请灶神转呈玉皇大帝,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

  “送灶,是重要的民俗大节,不管有钱人家,还是寻常百姓家,都会有些讲究的。”天长市委宣传部原部长、对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舒畅先生介绍说,在白塔河沿岸的乡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风俗:送灶当天和年三十晚上,要点高灯、烧高香。人们用竹篾子编成网格状、空心的筒子,长6尺6寸,晚上放在田头点燃,广阔的田野明晃晃、亮堂堂的,热闹得很。

  送灶的俗语,说寓意“二十五,灶王爷没处上窝。”因为大家都送过灶了。到了腊月三十,要把神龛再扳正,把灶老爷接回家。

  灶王爷上天,有好说好,有坏说坏。那时候,家家户户灶房里都贴有“上天言(宣)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子。

  男不拜月,女不送灶。灶房一年到头是女人呆得最多的地方。为什么女主人不得主持送灶呢?家住天长浔河桥畔的王翠花老人讲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俗话说,“张郎不嫁嫁李郎,羞得张郎拱锅膛”。原来,郭丁香的前夫张郎,休了郭丁香后,穷困潦倒,要饭要到郭丁香家,因羞愧难当,于是钻进锅膛,玉皇大帝可怜他,封他为灶君。一日夫妻百日恩。郭丁香每到送灶这天都不忍亲自去,害怕触景生情。所以有女不送灶的风俗。

  

  送灶的日子,说掸尘

  送灶,这天也是家家户户忙“掸尘”的日子。俗话说,“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

  在天长市文联原主席、作家王明义的记忆中,掸尘一直是母亲的事。到了那天,母亲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根长竹竿,在上面绑上鸡毛掸子,有时也会绑上新扫帚。母亲会说,以前都是到乡下人家的竹园子里采束竹枝子绑在竹竿上面掸尘,寓意节节高。现在找不到竹园子了,只好将就着用。母亲会接着吩咐家人,把桌上吃的全部转移到碗橱里,把床上的毯子掀起来覆到被子上。她则找一个帽子戴上,嘴上再用毛巾围挡起来。然后,举着颤巍巍的竹竿,把角角落落的蜘蛛网、灰尘扫下来。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纪委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