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智慧后勤建设 助力机关事务工作转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机关事务工作,提升机关事务管理能力水平,需要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智慧后勤建设,为促进机关事务工作转型发展夯实基础。
一、高度重视智慧后勤建设
智慧后勤建设,本质是以机关事务工作为基础,以信息为核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打通线上线下空间,深化业务应用,构建面向服务对象的一体化在线服务保障管理体系。推动智慧后勤建设,对助力机关事务工作改革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自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直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今天,信息化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在信息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机关事务工作自然也面临着信息化的新任务和新机遇。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管理的经费、资产、房地产、采购等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数量多,不靠信息化的手段,根本无法适应现实的要求。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大数据的重要性,着力提升经费资产、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推进系统互联互通,发挥网络技术的乘数效应,推动管理手段创新。
二是进一步提高管理保障服务效能的内在要求。机关事务工作面广、点多、线长,而且任务多、责任大,标准高、要求严,而有的部门和单位供养着庞大的人员队伍,用养人养机构的办法来办后勤,工作粗放、不够精细。信息化能够实现动态化、即时化、便捷化和供需双方的及时联系、快速响应、无障碍沟通,能够深刻改进机关事务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措施,实现管理保障服务的有效供给和管控;同时,信息化是以线下工作为基础,再造线上工作空间,具有全程留痕、刚性执行、动态监管等优势,实现过程管理、末端管理,促使工作人员主动积极减少甚至杜绝自由裁量和随意性,更好履职尽责。加强手段信息化,推动智慧后勤建设,利用互联网的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等优势,把工作人员从大量实物、海量信息中解脱出来,从而专心、专注于管理精细化、保障标准化、服务规范化。
三是科学决策和加强绩效评价的现实需要。科学决策和有效的绩效评价必然依赖于相关数据信息的支持和实证。加强手段信息化,推动智慧后勤建设,通过将机关事务工作产品化、服务管理订单化、沟通反馈常态化和意见建议数据化,将实现全时空、全要素的管理保障服务大数据积累,经过分析研究相关数据信息,将为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对执行层实施绩效评价提供支持、予以证实,实现“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此外,通过分析研究相关数据信息,能够更为清晰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特征,精准贴合需求,创新产品、整合资源、优化体验,提供更多更好的便利化、个性化服务保障,实现“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二、推进智慧后勤建设的经验做法
基于智慧后勤对提升机关事务工作水平的突出优势和重要作用,一些部门、地方及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好经验和做法。
一是认识到位,技术领先。只有全员共识,才能协力扎实推进智慧后勤建设。教育部所属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后勤管理层对以信息化促进后勤改革创新发展的认识较为深刻,并依托其计算机、信息网络院所的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智慧后勤建设,已走在全国高校智慧后勤建设的前头。教育部机关服务中心结合本部门具体实际,广泛深入调研,认真学习借鉴高校智慧后勤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切实完善本部门智慧后勤项目实施方案,并专门成立信息化办公室,着力推动机关智慧后勤建设。
二是需求导向,注重实效。明确需求是智慧后勤建设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国防科工局推动建立“国防科技工业后勤服务协作创新联盟”,推出内网服务平台—“服优网”、微信服务商店—“服优e生活”、微信小程序—“服优助手”、服务产品孵化器—“服优众创”等。其中,“服优网”将后勤服务主要业务,如会议服务、文印服务、物业服务、车辆服务、办公用品领用、餐饮服务等进行形象展示,使干部职工享受到一站式、互动式、直观式、标准化的服务体验,推动后勤服务创新发展。
三是精准管理,节能节约。提高管理保障服务效能、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是智慧后勤建设和机关事务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江苏省无锡市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市民中心”由13栋楼群组成,入驻110多家单位。如何把这么多楼群、这么多单位的水电气等能源资源用度管起来,是一大难题。无锡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节能降耗,在智慧后勤建设中引进了智能化、数字化感知能源监管平台,有效避免了长流水、长明灯、无人空调等浪费现象,实现了公共机构能耗精准管理。能源监管平台启用以来,同比年人均综合能耗持续下降近13%,投入的成本不到两年就收回。
四是统筹规划,先易后难。智慧后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区分轻重缓急,全面谋划,有序推进。吉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建立“吉林省机关事务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覆盖全局40个处室和单位,实现国有资产、房地产、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大修维修等管理服务项目网上办理;依托内网平台,实现财务办理、公文运转和内部邮箱等功能;依托省政府专网平台,完成与长春市、延边自治州、辽源市的纵向联网,正在推进与省直各厅局的互联互通。
同时,在实践探索中,也发现了一些制约智慧后勤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停留在传统的网络建设和平台建设,对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充分应用到工作中还不够;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和数据标准,业务协同能力还不强;三是普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数据开放还需加强。
三、稳步有序推进智慧后勤建设
在推动智慧后勤建设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兼顾,既着眼于满足长远发展、适度超前,又立足于实际情况、功能适用;要坚持业务协同、资源共享,核心业务统一接口,实现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核心数据统一标准,互认共享,系统兼容,协同发展,避免分散和重复建设,消除信息孤岛问题;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一是推进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推动机关事务工作基础软硬件平台集约化建设和电子政务专有云建设,鼓励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集中部署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机关事务工作大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构建机关事务工作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制定实施数据标准规范,推进信息互认、共享和交换,形成大数据资源。
二是深化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智慧后勤,核心是线下工作网络化、数据化,重点是深化业务应用系统,以业务为主线驱动建设符合实际的智慧后勤。聚焦核心业务工作,建设财务管理平台,开展机关运行成本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实现所有预算单位在系统中有序运行、所有财务人员在系统中规范操作、所有银行账户在系统中实时监控的目标;建设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推动资产构建、使用、处置、交易、绩效评估等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办公用房、职工住宅、周转住房的规划、建设、调配、维修改造、处置等,实现“一张图”动态化管理;加快建设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实现公务用车统一管理、车辆使用统一调度和用车情况实时监督“一张网”。
三是加快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保障体系。坚持服务宗旨,打通线上线下空间,创新保障方式,以智慧后勤推动服务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梳理政府集中采购、公共机构节能、机关后勤服务、住房资金管理等面向职工干部的服务保障事项,按照“应上尽上、全程在线”的要求,做到“三个凡是”标准,即“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必须到现场办理”。同时,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开展在线填报、在线提交和在线审查;建立网上预审机制,及时推送预审结果,对需要补正的材料一次性告知;涉及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内部多家单位的事项,实行一口受理、网上运转、并行办理、限时办结,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
四是实施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关事务工作大数据包括人、财、物以及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数据信息。以大数据辅助决策,通过对机关事务工作中积累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比如供需矛盾中的主次矛盾、因果关系、约束条件等依次分析研究出来,认清问题症结,抓住主要矛盾,为解决问题、定向施策提供支持或参考,提高机关事务工作的决策水平。此外,可以通过建立相应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决策模型,进行政策研究和重大决策的预测、推演,实现以数据促业务、以业务抓数据,形成良性循环。
推进智慧后勤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组织领导方面,要结合实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统筹协调,有力整合资源,确保形成推动智慧后勤建设的合力。在资金保障方面,要积极争取财政给予经费保障甚至专项资金支持;探索使用PPP模式,扩展资金保障渠道。在人才队伍方面,要培养储备既懂技术、会管理,更对机关事务工作有较为深入了解和深刻理解的专业技术型复合人员,做到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