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绿色──记国家体育总局副食基地艰苦创业的事迹邢树芳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2-10-01 09:08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为了绿色
──记国家体育总局副食基地艰苦创业的事迹邢树芳
 毕平红 张永红

  时光追溯到2001年初。针对食品污染问题,国家体育总局领导提出,要解决职工餐桌污染问题,使职工吃上无公害、放心的绿色蔬菜。这看似平常却又沉重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机关服务中心领导的肩上。经有关人员多处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在河北省三河市皇庄镇孙各庄村建立总局副食基地。随后,时任事业服务处处长的孙福选同志毛遂自荐,带领职工刘威、王中英、商永泉、李丽一行五人,肩负着总局和中心的重托,于2001年4月5日开始了创建副食基地的艰苦工作。

他们都是“精兵强将”

    菜种出来了。随着第一批蔬菜运往总局,更多品种的蔬菜、瓜果一季季、一批批成熟,陆续运往城里。看着黄瓜、茄子、西红柿、西葫芦、苋菜,糯玉米、桃子、梨相继收获,员工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成功的喜悦还没过去,接踵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最令人着急的就是由于赶季节和缺少经验,蔬菜种植的批量过大,出菜的时间过于集中,给收获和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鲜嫩的蔬菜晚收一天,就株老叶黄;几千斤时令蔬菜装上卡车,经过70多公里路的颠簸运到城里,表面一层的菜已经打蔫,压在底层的菜,伸手一摸热乎乎的,几乎不能再要。面对这样的难题,不采取办法,辛勤劳动就要付诸东流。

    为了解决蔬菜积压问题,为了让职工吃上新鲜的蔬菜,孙福选组织基地当时仅有的4个人,在大批量出菜的那段日子里,坚持每天凌晨1点钟将新鲜蔬菜装上车,3点钟趁着夜深人静、天气凉爽,驾车向城里送菜,早晨6点钟之前赶到总局,保证了蔬菜的新鲜。来到总局后,他们不顾路途的疲劳,将一筐筐新鲜的蔬菜卸给食堂,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开车来到十三号院、刘家窑、华威西里宿舍区,供应总局职工,既方便了院内住户,又使大量的蔬菜有了“价值”。一天下来,他们拖着疲倦的身体,又开车返回基地,为第二天运送蔬菜做准备。凌晨1点钟,当人们正在酣睡的时候,他们又起床了,开始了新的一天重复性的工作──装车、运送、卸车、供应。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直坚持了一个多月,度过了蔬菜旺季,克服了蔬菜运送、销售的困难,缓解了蔬菜积压的矛盾。单从这件事讲,基地这几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真可谓是“精兵强将”了。难怪他们戏称自己是“农民”、是“搬运工”、是“运输队”……

养鸡的磨难

    尝试了种菜的酸甜苦辣,基地人的思路更宽了、胆子更大了。他们进了1000只刚孵化出来的小鸡,搞起了家鸡散养。饲养小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给鸡舍彻底消毒,雏鸡生长期对鸡舍的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为了保证小鸡的成活率,他们在鸡舍里面生了炉子,准备了清洁的饮水、小米、菜叶,并定时给鸡舍进行通风。

    刚孵化出的小鸡,天性爱扎堆。几十只凑在一起,你挤我压,稍不注意,有的就会被压死。为此,他们准备了一根竹竿,见有小鸡扎堆挤压就随时轰赶。白天还好办,到了夜晚,小鸡仍然需要照料。在这种情况下,孙福选毅然住进了温度高达30多度的鸡舍。一夜下来,他睡不了囫囵觉,一小时起来一次,轰赶小鸡、给小鸡翻身。鸡舍里卫生条件极差,破旧的土坯房顶直掉土渣儿,温度既高,湿度又大,空气恶劣。在这样的环境里住,孙福选严重的鼻炎病犯了。他喷嚏一个接着一个,鼻涕一个劲儿地流,卫生纸用了一卷又一卷,难忍程度可想而知。就这样,为了照顾小鸡,孙福选在严重鼻炎的困扰下,坚持一个多月住在鸡舍与鸡共寝。

    一个多月后小鸡渐渐长大了,由原来的室内搬到了户外的鸡棚里饲养,基地员工对它们更是精心照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深夜,电闪雷鸣,转眼下起了大雨。这时,孙福选被隆隆的雷声惊醒,他一骨碌爬起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鸡怎么办?他拿上手电,光着脚、冒着雨、顶着雷,向鸡棚跑去。这时,王中英听到动静也从屋里冲了出来。户外伸手不见五指,电闪雷鸣,当她深一脚浅一脚地经过屋后那片阴森森的坟头时,鼓足了勇气,毫不犹豫地径直向鸡棚跑去。人工饲养的鸡不知道躲雨。大雨中,上千只鸡挤在露天的角落扎堆,轰也轰不开。孙福选和王中英俩人立刻动手,一只一只地把鸡抱到能避雨的鸡棚里,一直忙活了两个多小时。孙福选和王中英俩人的衣服已经被雨淋透了,浑身一股鸡屎味儿,这时已是凌晨三点钟了。

    在基地员工的精心照料下,小鸡慢慢地长大了。看着活蹦乱跳的鸡群,他们心里盘算着:到了中秋节,总局机关的职工可以吃上我们饲养的无污染、无公害的活鸡了,欣慰的笑容又一次浮现在他们的脸上。

勤俭持家

    基地从建立到现在初具规模,除了得到总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外,靠的是基地员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是他们的“持家”美德。建设初期的基地一穷二白,只是服务中心投资为基地盖了一排房子。后来,在中心各单位的支援下,他们把用不着的旧桌子、旧椅子、废门板及各种下脚料拉回基地,成了他们工作、生活的家当,基地的摊子就这样支起来了。有人说,基地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处处“斤斤计较”,特别“抠门”。这话一点也不假。为了基地员工的身体健康,中心领导一再嘱咐他们一定要吃好、休息好。可他们为了工作,往往来不及给自己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常常是小菜、棒渣儿粥、馒头、面条这类的家常饭,就连自己种的菜也舍不得吃,总是把最好的菜送回总局,自己吃专门挑拣出来的“歪瓜裂枣”;基地养着鸡,他们从不自己杀鸡吃。

    他们在花钱上“抠儿”。总局与基地相距70多公里,如果走高速路,路好走又省时,但往返一次要交60元的过路费。为了节省经费,基地员工探出一条不走高速路的路,比高速路近5公里,单程一次多用半个小时,且路况差,尘土飞扬,一路颠簸,但可节省过路费。仅此一项。一年就节约5000多元。由于工作需要,他们按照当地的用工价格雇用了农工。在挑选农工上他们非常计较:一要技术好的,二要花钱少的,三要基地工作需要的。使基地雇工做到了:忙时雇用,少花钱;闲时不用,节省钱。他们说,钱要花在刀刃上,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他们在相互联系上“抠儿”。基地员工经常分散、独立工作,相互之间需要频繁的通讯联系。但是,他们算了一笔帐,长途电话费一分钟0.7元,手机短信息费一条0.1元。为了节省通讯费,基地员工共同遵守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相互联系不打电话,发短信息,可有的员工对汉语拼音不熟悉,为了学会发短信息,他们自制了汉语拼音表,发信息的时候拿出来对照发送。时间不久,大家都能熟练地发信息联系了,节省了大量的通讯费。

    他们在挣钱上“抠儿”。冬天农闲时,没有太多的活干了,他们购买了农业科技书籍,利用农闲学习农业知识,开动脑筋,努力增收。在中心的支持下,他们建了两个蔬菜大棚,种反季节蔬菜;自己动手腌制酸菜、荠菜、雪里蕻;拓宽服务项目,用基地的蔬菜包饺子,为宿舍区提供便民服务。他们主动找活干,使冬闲变成了冬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地员工就是这样从“计较”、“抠门”中学会了精打细算;从“计较”、“抠门”中摸索出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路子。

收获与前景

    基地建立整整一年的时间了,经过基地员工的艰苦努力,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一派生机。一年来,他们共种植了23种蔬菜、瓜果,产量达到23万多斤。今年他们计划还要盖两个蔬菜大棚,以增加种植精菜细菜的品种和数量,力争在元旦、春节期间,让总局的职工吃上品质优良的果菜。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得到了总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袁伟民局长、李志坚书记经常询问基地的情况,办公厅刘元福主任、经济司张昊司长以及其他领导,都曾经到基地看望员工。总局段世杰副局长最近提出:基地的建设要与2008年奥运会联系起来,除了为机关服务以外,还可为运动员服务。总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激励了基地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了实现基地“与奥运联系”、“为运动员服务”的目标要求,他们规划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引入专业人才,实行科学种植,提高科技含量,吸取同行业先进单位的经验,增加优良品种,提高种植水平,力争在反季节期间种出优质果蔬。

    ──以种植蔬菜为主,向多元化生产方向努力,为机关的干部职工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好的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