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财富》 怎 么 开 会(读者信箱)
看《财富》 怎 么 开 会
●李传水
《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已闭幕多日,但它留给我们的诸多启示却是常新的,会议的高效率就是其中之一。199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就《财富》年会的开法,做了具体报道。据介绍,全部会期不过3天,但大会连着小会,小会套着小会,大会与小会之间穿插着午餐会、记者招待会和各种吹风会。粗粗一算,3天内共开了45个会,发言的有145人。个个会都挺重要,所有发言者全是名人。会上除了讨论“中国新规划”等三大宏观问题外,还涉及全球娱乐业、电信业前景等近30个小议题,人们不能不惊叹会议的效率之高。相形之下,我们的许多会议是怎么开的呢?可以将其归为四个字:“滥、散、陈、费”。会议泛滥在一些党政机关,已是不争的事实,什么现场会、汇报会、研究会、报告会、传达会等等,不胜枚举。有则幽默说,某局新局长上任后为了精简会议,集中精力抓大事,决定新年第一天就开一个精简会议的会议。这个故事虽有偏颇,但也确实说明了会议之滥。会风散漫,这也是有些会议的一大特色。会场上交头接耳的、回传呼的、接手机的、再加上早退开溜的,真正集中精力开会的没有几人,会议内容能进到头脑里的更少。内容陈旧,这是我们的“会萃”。这次会议和上次会议一样,今年的会议和去年的会议雷同,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创新。老生常谈,甲地会议材料可以拿到乙地用,今年的会议材料,明年改个时间照样能用。浪费惊人,泛滥的会议,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浪费。首先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不管大会小会,都争着请“一把手”参加,使主要领导陷于会海,没有时间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无论会议长短,总有一些领导者作马拉松式讲话,浪费大家时间。浪费的另一方面就是经费。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会议经费已成为人员工资之外的第二大支出因素;个别地方和单位,会议更成了公费旅游、吃喝玩乐、发放纪念品的代名词,成了腐败的温床。会议效率低,至少暴露出主办者和组织者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责任心。开会的本意是酿造新思想,推动工作进程,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开会被异化为一种过场,成了一种形式。主持者存的是例行公事思想,似乎只有开会,才能说明我们对某些工作重视了、布置了,才能打开局面,开了会,就等于对上下有个交代了。二是缺乏创新意识。会议传递的信息旧,没有新内容,总是说老话、举老例子,或者是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锅话”;知识浅,有关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观察不深,吃之不透,讲不到根上,说不到点子上;内容死板,有的会议发言、讲话就象是一架复印机,省里传达中央的,县里传达省里的,乡里传达县里的,找不到上级精神与本地的结合点,没有把上面精神创造性地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没有自己的思想,结不出自己的果。三是缺乏领导艺术。开会只是工作方法之一,不是全部,有的同志之所以热衷于开会,一个重要因素是抓工作没有自己的招数,只能开会,只会当上级的传声筒。开会是党政部门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最平常的工作方式之一,但这最平常中也最能体现出我们的作风、水平和效率。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会议质量,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强化责任,精心选题。会议议题选准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会议应急社会之急、工作之急和与会人员之急,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开半天会能解决问题的不开一天;开电话会、广播会能解决的,不开现场会;开小会能解决的,不开大会;开五个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会,不开六个人的会。第二,认真组织,调动与会者积极性。如果与会者认为某个会议与他关系不大或他听不听都无所谓,这个会就彻底失败了。作为会议组织者、主持者,在组织、召集会议时,一定要象一面聚焦镜,将与会人员的思想聚拢起来又发射出去,使每一个与会者都感到一种共鸣的力量,整个会场都有一种共振的效果。总之,开会的目的,是集思广议,统一思想,切实解决问题,否则,开它何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342000年 第2期 《中国机关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