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机关后勤事业健康发展(深化后勤改革)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03-10-29 15:23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机关后勤事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后勤事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机关后勤事业健康发展。
    一、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形势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规律对现行机关后勤体制的客观要求。
    (一)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面构建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为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大多数企业已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市场行为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市场法人。我局所属的经营性服务单位从1992年以来,在走向市场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但总的看,市场意识还不强,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与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相比,明显滞后。
    (三)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后勤事业要发展,后勤人员就必须抛弃一切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和魄力,主动融入市场,积极向市场争份额、要项目、创效益。而恰恰相反,目前机关后勤人员中“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特别是面对市场竞争,往往办法不多、步子不大、效果不明显。我们体会到,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脱胎出来的机关后勤工作,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运行机制,都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也正是这种落后的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制约了机关后勤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进行体制改革,我们才能够真正解决机关后勤在旧的体制下无法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机关后勤事业才能得以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二、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机关后勤改革必须以逐步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为根本目标。一方面,机关后勤部门要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自觉地将一部分后勤服务和资源从现行的后勤体制中剥离出来,让其融入社会,融入市场,融入第三产业,或归并到应该归并的行业,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改革后的机关后勤部门也要认真履行机关后勤工作职能,进一步转换机关后勤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机关后勤工作的科技含量,将机关后勤各项管理工作切实管住、管好、管出效益,各项服务工作切实上水平、上档次,提高质量,让机关干部真正从中受益。按照上述后勤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我局后勤体制改革的原则是:属于属地化管理的职能交给所在地区;属于行业化管理的职能交给相关行业;属于社会化服务的职能交给市场;其他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留在机关后勤部门。也就是将那些机关后勤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交出去,将那些可以参与社会和市场竞争的具体服务单位进行脱钩、改制,以便集中精力搞好机关事务本身的管理和服务,不断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和后勤服务职能,使之更好地为全省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省直机关的建设服务,为干部职工的生活服务。
    我局的后勤体制改革要从用人、经营、分配和管理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用人机制上,逐步实行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和干部聘任制。依照有关政策规定,重新明确单位的主要领导为单位的法人代表,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行政事务和经营管理工作。对所有经营、服务单位的领导一律实行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既可内部聘任,也可在社会上招聘。对选任领导以合同形式规定任期目标责任,聘期一般三年,期满后依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考核、考评,依据考评结果确定是否续聘。对不能完成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的,要提出诫勉;对连续两年不能实现主要工作目标的,依据聘任协议予以解聘或本人自动辞去现任职务。
    二是在经营机制上,将全面推行经营、服务目标管理。按照亏损单位努力减亏、平衡单位实现盈利、盈利单位确保增长的要求,制定经营目标责任,并把这一目标层层量化、分解,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切实落实和兑现奖惩。局与各单位“一把手”以合同形式确定单位经营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逐步实现由原来单纯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管理为主转变。
    三是在分配机制上,局属各单位将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改革实现多种分配形式。对于财政拨款的单位,既允许单位将国家规定工资中活的部分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拉开档次重新分配,允许将国家规定工资中活的部分与单位创收中可用于分配的部分,捆在一起重新分配;对于基础条件好的单位,允许将现行工资作为档案工资保留,在工资总额的框架下,自行制定分配办法;对于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允许单位自主决定分配结构和方式。各单位确定内部收入分配办法,要以岗位和业绩为主要依据,建立职工工资分配随岗位变化而变化的机制,做到岗变薪变、绩优薪优,适当拉开关键岗位与一般岗位、贡献突出与业绩一般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
    四是在管理机制上,在坚持以社会化为方向的前提下,将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使以经营和服务为主的单位成为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管理、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不断引入现代高科技成果,加快实现机关后勤管理信息化、数字化。
    三、后勤体制改革中重点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后勤服务社会化与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并不等于要取消机关后勤服务。相反,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机关后勤事业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壮大。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作为各级领导和机关后勤部门的决策人,要全面理解“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整体性、统一性和规律性,要防止把服务社会化看成是后勤体制改革的全部,而忽略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方面的建设。在1998抗洪和今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到这么多的车辆、器材、物资,与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一个完整、严密和有效的机关后勤管理机制,就不可能保证各级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就不可能稳定干部职工的人心,就不可能保障中心工作的顺利推进。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关键是要处理好服务社会化与建立有效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要在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同时,思考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科学、有效的应急、协调保障与管理机制,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要根据后勤改革“三化”的目标和要求,按照精简、效能、统一原则,科学界定机关后勤工作职能,理顺各种关系,提高机关后勤保障和管理水平,切实把机关后勤不该管的事情交给社会,把机关后勤应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管到位。
    (二)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几十年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机关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所指出的:“应正视不足,认真查找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从根本上讲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因此,机关后勤要顺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进行后勤体制和机制改革。当前,机关后勤工作首要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发展必须先行改革,而改革又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和条件,否则欲速则不达。机关后勤人具有许多特殊性,他们长期服务于各级党政领导和机关,后勤队伍不稳定在某些方面也将影响领导和机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落实后勤政策以保持后勤队伍的稳定,稳步推进机关后勤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服务的关系。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机关后勤事业第一位的任务。作为省直机关后勤服务部门,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省直机关各项职能工作的正常运转,就是全方位地对省直机关干部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否则,我们的工作就得不到领导和广大机关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和认可,机关后勤也就没有其存在、发展的空间。由此可见,要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机关后勤服务与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在大力发展后勤经济的同时,认真实践“为全省中心工作服务,为省直机关建设服务,为机关干部职工生活服务”的宗旨。
  (四)要正确处理好机关后勤工作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几十年来,尽管机关后勤在管理、服务和保障方面,经过了几代后勤人的艰苦努力,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发生变化,市场运行的社会环境在发生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在发生变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机关后勤的传统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给新形势下机关后勤工作带来新挑战,要求我们既要继承机关后勤工作传统的美德、精神和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尤其是在经营服务单位的经营方式上,要敢于采用新的方式、新的手段,不断提高后勤管理、经营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在制度上、管理上、经营上、服务上善于创新,不断适应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努力开创机关后勤工作的新局面。(作者:湖北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