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金融危机(开眼界)
认识金融危机
蒋 攀
金融危机属于经济危机的一种,是由于金融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金融危机分为国内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国内金融危机多由国内某一金融机构的管理出现问题而引发的连琐反应,一般来说,一个主权国家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或其他方式,总能有效地避免危机的蔓延。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深入,各国的金融体系不仅要满足国内经济活动的需要,更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如果一国的金融体系有这样或那样的相对缺陷,并未加以及时调整,必然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一些国际投机资本也会趁虚而入,从而使一国经济发展受到阻滞,严重会出现经济衰退。这种由一国开始然后殃及他国的金融危机被称之为国际金融危机,而人们往往把它直接称之为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只在近十几年才出现的。1985年,墨西哥就爆发过类似的金融危机,当时货币基金组织为此筹备480亿美元的贷款,创其40年来援助史的最高记录,然而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援助额远远超出这一记录,仅韩国就要了550亿美元。所以相对而言,这次从泰国开始的金融灾难比以往的金融灾难影响更深远,也更具代表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金融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是指政府放松金融监管,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等所推行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金融自由化可以改善金融资源的配置,加速资本流动,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然而金融自由化本身也包含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给各国经济发展埋下了祸根。东南亚各国的金融体系总体上说不够稳健,国内市场的竞争也不充分,急于开放本国金融市场,显得操之过急。再说9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所引进的外资在量与质上都难以有效地控制,就如泰国在20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保持经常项目赤字,始终不采取平衡措施,这对泰铢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从根本上说,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在于一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如何和经济结构合理与否。以韩国为例,1996年,韩国企业平均纯收益率仅0.53%,也就是说销售1000韩元的商品只能获利5.3元,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必须影响到国家对外竞争能力。如果国际市场有个风吹草动,一国会由于变通余地小而难以支撑。从经济结构方面来讲,1996年,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三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达8%、6%、4%,这说明,其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已达极限,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模式来代替。否则,生产领域投资放慢时,必然使大量资金富余出来,由此种下了危机的根苗。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在危机前面我们也不是束手无策,世界各国都相应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归而总之,下列几条最为普遍。第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重点进行大企业结构的调整。比如,韩国总统金大中一直把经济结构改革,尤其是把整顿和清理大企业集团作为重要课题。早在1月金大中还未正式上台时,他就同韩国4家最大的企业集团首脑就“财阀集团”改革达成了5项协议,内容涉及如实公布主要财务情况、停止集团内部各企业间的相互交易、提高企业自有资金比例、摈弃粗放型的多种经营方式、企业老板拿出自己的财产进行企业自救等,并要求大企业集团拿出自我改革的具体方案。第二,严厉整顿金融机构。危机由金融混乱而起,金融机构改革也必然首当其冲。各国先后实行合并银行、国有银行民营化和清理银行不良贷款等措施。第三,全力吸引外资,大力促进出口。这是大多数危机国家都采取的一条措施,对于外汇严重短缺的窘境,吸引外国人直接投资不仅没有偿还本息的负担,而且可以获得先进的经营方法。此外,很多国家还推行精减政府机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栏目责编 郑 瑛)481999年 第3期 《中国机关后勤》